王曉馗帶領的台北港式飲茶廚師團隊製作出一桌美味佳餚(圖片由王曉馗本人提供)
  中新網11月15日電 據英國《華聞周刊》報道,和早期在英國經營中餐館的香港移民不同,王曉馗代表著來自大陸的新一代中餐廚師,他們受過專業廚師培訓,通過正規渠道來到英國。但他們的劣勢也很明顯,英語不夠靈光,對當地中餐“水土不服”。來英國前,他們中的一些人在國內已經小有591名氣,甚至“功成名就”。即便這樣,為了給家人創造更好的生活環境,他們還是懷著一顆忐忑的心,選擇到異國他鄉獨自打拼,成為舉家移民的“探路者”。他們稱自己是“英漂族”,在英國社會四處漂泊,掙扎求生存,不知何處是盡頭。他們的結局也不盡相同,一些人中途放棄打道回府,而另一些人歷經磨難與家人團聚,演繹著屬於大廚們的“苦樂人生”。
  “人家是‘北漂’,我們是‘英漂’。我到英國來,一直在搬家,一直在飄。每次搬家,我都會想,什麼時候能不搬家?很多時候你想定下來,但是樹欲靜而風不止,汽車借款做我們這行需要四處跑,即使是做到廚師長也一樣。”
  在倫敦南部的Croydon(克羅伊登),有一家倫敦地區最大的餐廳叫Cosmo。周末中午十二點,餐廳大門一打開,早已排隊等候在門外的顧客們便魚貫而入。展臺上各國美味已經等候在此,熱騰騰的燒賣在蒸籠里“撲撲”地冒著熱氣,日式擺盤裡的壽司精緻而整齊,五彩繽紛的甜點一字排開地碼放在玻璃櫃里……顧客們端著盤子來到琳琅滿目的展台前挑選自己喜歡的食物。而在後面的廚房裡,是一派熱火朝天的忙碌狀態,大廚們或在砧板上快刀切菜,或在油鍋前翻炒著菜餚,新出鍋的菜被整合負債裝在盆一般大小的不鏽鋼容器里,不斷往外面的展臺上送。
  廚房裡的廚師們都歸一個人在管,他就是來自江蘇蘇州的王曉馗。在他的手下,有3貸款5位廚師,分別來自中國、泰國、印度、保加利亞和希腊等國,當然還有英國本地人。
  “我們每周要接待8000位客人,每周要消耗200箱雞肉,光是大米,每天就要用掉2袋。”王曉馗戴著20釐米的廚師高帽,脖子上繫著黑白格子圍領,腰上繫著白圍裙,這是廚師長(Head Chef)才有的裝束。
  在廚房靠近門口的地方,有一個稍稍遠離油煙的“格子間”,地方小得只能容納下一張辦公桌,這是王曉馗的辦公室。“廚房裡只有我有辦公室。”王曉馗自豪地說,“我每天都在這裡處理各種文件,有彙報給總公司的,也有聯繫供貨商的。”在辦公桌一邊的書柜上,堆放著紅紅綠綠的文件夾和書籍。我一眼就瞄到了兩本學英文的書,一本《餐飲廚房英語》,一本《常用英語會話2000句》。“剛來的時候,我真是一句英語都不會說,只能一邊工作一邊學習。有不會說的詞,還得翻書,現學現賣。現在我還保持這一個習慣,遇到不會的單詞把它記下來,多看幾遍。”35歲的王曉馗笑著說,黝黑光滑的臉上,沒有一道摺痕,這和他的年齡很相符。
  在英國當“民工”
  2008年,王曉馗提著一個箱子,離開女兒和妻子,帶著對英國的美好嚮往,一個人來到了倫敦。“一個師兄在Northampton(北安普頓)開店,機緣巧合我就來幫他。”出了希斯羅機場,王曉馗對英國的印象就被打破了,“我的師兄載著我往M4公路上一開,我一看,哎呀,英國怎麼和農村一樣呢!”
  來到朋友的外賣店,王曉馗做起了主廚,開始了像“民工”一樣的生活。廚房不過五六米見方,夏天的時候,整個廚房就像一個大火爐,“在裡面獃上半小時,身上的衣服濕得能擰出水來。”中餐館的工作強度是巨大的,炒菜的時候,王曉馗一手抓著鍋,一手抓著勺。為了不影響炒菜進度,一有汗冒出來,王曉馗就掄起手臂,用扎在上面的毛巾一擦。“有一次廚房停電,風扇全都停了,又正好是周末,生意很忙,不可能不給客人供應食物,我們只能點著蠟燭燒菜。那天燒完菜,我眼睛都快睜不開了。”
  剛開始來英國的三個月,王曉馗備受折磨。
  “我的英語差得一塌糊塗,什麼都不知道,隨身帶著一個快易通,買什麼都要查。”王曉馗還鬧了一個笑話,到超市想買一瓶洗發水,他先查了一下英語單詞,看得差不多就買了。王曉馗用這瓶
  “洗發水”洗了一周,都沒洗出泡沫,他很鬱悶,結果找別人一問,人家告訴他:“你買的的是護髮素。”
  王曉馗住的是餐館提供的員工宿舍,睡的是學生式的上下鋪,王曉馗睡在下鋪。他每天要工作十個小時,一回到宿舍,倒頭就睡。中餐館里的員工,人員流動性很大,睡在上鋪的人經常換了一茬又一茬,只有王曉馗一直是“鐵打的營盤”。
  語言不通加上惡劣的生活和工作環境,讓王曉馗對家人日益思念。“一開始,每天都會給家裡打電話,後來越打越想家,所以乾脆一周才打一次。後來我甚至要求每天加班,因為一忙起來了也沒時間想家。再說,休息也沒什麼事做,還不如加班。”
  在師兄的餐館幹了一年多,王曉馗就不能續簽工作簽證了,他不願黑著,2009年6月,在英國連鎖餐廳Cosmo的Cardiff
  (卡迪夫)分店找了份廚師的工作。由於公司經常內部調動,王曉馗需要在幾個分店來回走動。
  從卡迪夫(Cardiff)到布裡斯托(Bristol),又從史雲頓(Swindon)到Croydon,來英國五年多,王曉馗輾轉了五個城市。“在英國工作不像在中國,你工作在一個城市,生活圈基本在一個城市,但是在這裡生活,生活圈可能是英國三島。人家是‘北漂’,我們是‘英漂’。我到英國來,一直在搬家,一直在飄。每次搬家,我都會想,什麼時候能不搬家?很多時候你想定下來,但是樹欲靜而風不止,做我們這行需要四處跑,即使是做到廚師長也一樣。”
  2012年10月,王曉馗轉了一圈,又回到最初開始工作的Cosmo Cardiff分店,他的職位也從一般的大廚升為了主廚。“原來和我一道工作的‘戰友’基本原班保留了下來,能重新在一起工作,大家都還是很開心的。”對於職位高低,王曉馗已經看得很淡了:“職位對我來說並不太重要,自己內心的感受才是第一位的,有好的心態才能對待一些事情。可能今天我是主廚,明天我就不是了,但有一些人可能會因為工作波動,有落差,但是我現在學會看開了,感悟的東西會多一些。以前我是‘民工’,現在只是變成了‘高級民工’而已。”
  不會炒飯的“大廚”
  來英國之前,王曉馗一度認為在英國做中餐很簡單,“我在中國做了十幾年的中餐,覺得英國這些餐不會難倒我。”但王曉馗來了才發現,根本不是他想的這樣。“這裡的中餐以炒飯、炒麵為主,還有在中國都不屑一顧的咕咾雞。”簡單的菜式重覆化、大量化,對技術的要求很低,但對體力的要求很高,一些在王曉馗看來很低級幼稚的東西還真難住了他。“剛來第二周,我就開始做炒飯,在國內,一個大廚怎麼可能會炒飯呢?這是自己在家裡才做的。”
  沒來英國前,王曉馗24歲就成為了蘇州交通大酒店的總廚師長,到了26歲,又成為餐飲部經理。當總廚師長的時候,王曉馗拿手菜是佛門東坡肉、雞頭米炒蝦仁、孔雀鴨掌這些淮揚菜,他有時還會為朋友小試身手,做一些法國菜。2003年,臺灣的一本美食雜誌《美食天下》專門來採訪他,作者是一個叫孟德威 法國人,他把王曉馗稱為“中國大陸新一代廚師”。可就是這樣一個在國內“大名鼎鼎”的大廚,在英國,卻因為炒不好飯被打雜工笑話:“中國來了一個大廚,連飯和麵都不會炒。”當時王曉馗就想回嘴:“你知道嗎?在中國,根本沒有大廚會炒這個東西。”但他沒有這麼做,只能默默地把話吞回肚子里。
  生理心理的雙重壓力並沒有讓王曉馗打退堂鼓,不能為父母盡孝才是他心頭最大憂慮。“我父母年齡比較大了,我又是家中的獨子,他們都是希望我回去照顧他們。”有一次,王曉馗聽說父親身體不好,住院了,心急如焚,甚至有衝動買張機票,第二天就飛回去。“我的家人還是勸我不要回去,他們說回去歸回去,但是自己的事業有了發展再回去,我才沒有這麼做。後來我思來想去,決定未來十年以英國為重心發展自己的事業,留下來,拼搏一下。”
  在最困難的時候,王曉馗習慣聽一些“勵志歌曲”,為自己鼓勁。他最愛聽的一首歌是劉歡的《從頭再來》,一直到現在,他的手機里還存著這首歌。歌里唱道:“昨天所有的榮譽,已變成遙遠的回憶。辛辛苦苦已度過半生,今夜重又走入風雨。我不能隨波浮沉,為了我致愛的親人。再苦再難也要堅強……。”這首歌就像一劑精神良藥,王曉馗安慰自己:“過去的就過去了,既然來了,就堅持下去。”聽完歌,王曉馗就振作精神,繼續拼搏。
  不想再缺席女兒的童年
  因為工作調動王曉馗經常搬家,每次搬家他都要扔掉一些東西,“就像戰場上逃難一樣,要輕裝上陣。但有一些東西,我是絕對不會扔掉的。”王曉馗說的就是孩子的照片和太太互相寫的賀卡,他存了整整一個文件袋。
  五年前,王曉馗來英國時,大女兒才四歲。“我在她生命里,有四五年是缺失的,這是我最大的遺憾。我不想再錯過她的童年,不想今後再有遺憾。”王曉馗嘆了口氣,“小孩的童年就這麼匆匆而過,只有最多十多年會和你在一起,但如果錯過了這個階段,當她成年之後,你想要和她在一起,她都不一定願意和你在一起。所以我一定要彌補上這些缺失的時間,無論壓力再大,都要讓孩子和父母在一起。”今年夏天,王曉馗把一直和他們分隔兩地的大女兒從國內接到了英國,加上去年在英國出生的小女兒,王曉馗一家四口終於團圓。由於太太需要照顧兩個女兒不能上班,養家糊口的重擔就落在了王曉馗一個人的肩上。
  回想兩年前,王曉馗的太太突然懷孕,這讓他有些猶豫,剛剛稍微穩定一點的生活可能又起波瀾。“一是怕在國內讀書的大女兒有想法,二是多一個孩子負擔會更重。”思前想後,王曉馗決定還是把孩子生下來。2012年,為了照顧太太,王曉馗特地休了四周的產假,這是他來英國後第一次休這麼長的假。8月,小女兒在布裡斯托順利降生。隨著她的出生,王曉馗在英國漸漸有了家的感覺,也漸漸覺得內心充實了。
  現在的王曉馗,白天要在餐廳里工作近10個小時,晚上,當他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到家,已經將近半夜十二點。“我一回到家,一看到兩個孩子,就覺得所有的煩惱都煙消雲散了。覺得一切都是值得,什麼職位的高低、薪水多少都無所謂了。”
  經歷了生活的起起落落,五味雜陳,王曉馗看透了很多事情,也想清楚了很多事情。“有些人來英國就是為了拿一個身份回去,但是我有時候就在想,即使拿了綠卡又能怎麼樣呢?就一定能飛黃騰達了嗎?後來我想清楚了,身份其實就是一個標簽,關鍵是自己的內在,你過得快不快樂。就像一個蘋果,原來是蘋果,即使貼了一個英國的標簽,最終還是一個蘋果,不會變成一塊金石頭,本質的你還沒變。” (林卉卉)  (原標題:英新一代中餐廚師王曉馗:“英漂族”的苦樂人生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ln45lntpm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